Everyday Information Practices: A Social Phenomenological Perspective

Everyday Information Practices: A Social Phenomenological Perspective

中文名:日常生活信息实践:社会现象学视角

作者:Reijo Savolainen

出版社:Lanham: Scarecrow Press

出版年:2008

ISBN :978-0-8108-6111-4

领域:信息社群学

 

 

本书作者Reijo Savolainen芬兰坦佩雷大学信息研究系的教授,是世界知名的信息社群学领军人物,其研究范围包括信息需求、信息获取和信息利用,尤其关注因特网在信息获取和信息交流中的影响和作用。20世纪90年代初以来,Savolainen提出日常生活信息查询(Everyday-Life Information Seeking, ELIS)理论,关注不同群体的日常生活信息查询行为,如教师、产业工人、环保积极分子、失业人员等,在信息科学领域产生了巨大影响。Savolainen成果丰硕,在信息和图书馆领域发表百余篇文章,除了本书之外,还与他人合编了eTransformation in GovernanceNew Directions in Government and Politics(《政府管理的数字化转型:政府和政治发展新方向》)。

在信息时代,人们可通过报纸、电视、手机、网络、人等多种渠道获取信息以解决工作和日常生活问题。面对纷繁多样的选择,人们在获取和利用日常生活信息中表现出哪些特点?学者们从1970年起开始关注人们的日常生活信息行为,本书是作者在这个领域多年的研究成果,通过对20位环保积极分子和18位失业人员进行半结构访谈,了解他们在日常生活信息获取、利用和共享的特点和影响因素,并与其他群体进行对比,进而探究日常生活信息实践的群体差异和时代差异。结合已有研究,以社会现象学和实践理论为基础,作者提出了日常生活信息实践模型,该模型包含信息查询、利用和共享三个部分。

本书共八章,第一章为引言,指出以往信息行为的研究只关注人们的信息需求、有较大的局限性,而本书提出的日常生活信息实践则包含了信息查询、利用和共享等三方面。第二、三章构建了研究理论框架,阐释了日常生活语境下“实践”(Practice)的概念,通过比较信息实践、信息行为和信息行动(Information Action)三个概念,指出信息实践更强调信息查询、利用和共享的影响因素,最后提出并阐述了基于社会现象学和实践理论的日常生活信息实践模型。第四章介绍了本书的研究方法,作者采用半结构访谈法,借助关键事件法(Critical Incident)和描绘信息源视域法(Mapping Of Information Source Horizons)收集数据,并将其研究成果与1993—2000年间对不同群体日常生活信息行为的研究进行对比分析。第五至七章是实证研究部分,其中,第五章关注日常生活信息查询行为,探讨研究对象在定位信息(Orientating Information)和问题解决信息(Problem-Solving Information)的信息源选择标准;第六章关注信息利用,包括媒体可信度、认知权威、应对信息过载等议题;第七章关注信息共享,介绍了面对面聊天和网上论坛等多种共享方式,提出信息共享的主要动因是利他主义,而共享的程度则是基于互惠经济(Gift Economy)。第八章总结了研究成果,提出理论和实证需进行深入研究,在理论上可比较日常生活信息实践模型与规范行为理论(Normative Theory Of Behavior)和信息场(Information Ground)等其他理论的相关性;实证研究方面,则需要关注更多群体的日常生活信息实践。

在日常生活信息行为研究领域,本书是奠基性著作。该书全面且系统地展现该领域的研究成果,包括研究理论、研究对象、研究方法和研究结论等,可为研究人们日常生活信息行为提供扎实的理论和实践指导。

(刘家仪编写,肖鹏审阅)